煤都山西的生態治理之路
[2015-12-22 21:01:41]詳細說明:
山西煤礦資源種類多、分布廣、儲量豐富,素有“煤海”、“煤都”之稱。目前,山西省煤炭資源探明儲量2900億噸。統計數據顯示,新中國成立以來,山西煤炭產量從1949年的267萬噸,到2010年的7.41億噸,共生產煤炭119.21億噸,占全國生產總量的1/4以上。其中,省際外調量占全國的3/4,為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然而,在撐起中國能源大廈的同時,煤炭的不合理開采也給山西帶來了困頓。
由于資源環境保護意識不強,加之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不健全等種種原因,山西的煤炭開采一直是以近乎掠奪式的方式進行,造成了煤炭資源的極大浪費和破壞——全省煤炭回采率最低的僅勉強達到15%左右,平均在20%~30%之間。按年產5億噸計算,每年有將近20億噸煤炭資源棄留井下無法回采。
而且,長期持續、高強度且不合理的開采,成了很多地區水資源被污染以至于枯竭的主要原因。山西人均水資源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5,人畜吃水大部分靠煤系裂縫水,而煤礦開采恰好破壞了這個層段的含水層,導致泉水流量下降或斷流,更加劇了水資源的短缺,水資源嚴重缺乏的警鐘長鳴不絕。
一項由10名院士參與的調查表明,山西每挖1噸煤,損耗2.48噸水資源。以年產5億噸煤計算,每年有將近12億噸的水資源遭到破壞,這相當于山西省整個引黃工程的總引水量,可為山西3000萬人口每人每月供水3噸。
更令人擔憂的是,采煤已使山西省的地質環境不堪重負。據山西省政府2006年年底的統計,山西省因采煤造成的采空區目前已達5000多平方公里,導致土地大面積塌陷。在采礦權主體滅失地,有676個村莊受到地面塌陷、滑坡、淺層地下水疏干等地質災害的威脅。其中,201個村、4.8萬戶17萬名農民受到的威脅最大,有的甚至生命財產都受到了威脅。
“有井沒有水,有田不能種,裂縫到處有,走路要小心。”這句曾在三晉大地上廣為流傳的順口溜,就是山西省在2000年時脆弱地質環境的真實寫照。
2002年3月的一天,晉城城區西上莊辦事處夏匠村村民趙晉青,開著車去地里施肥,突然一下子連人帶車陷進地里。趙晉青急忙跳車呼救。幾十名村民費了好大力氣才把車子拉了上來。提起此事,趙晉青至今還心有余悸。
2003年10月28日凌晨,因地下被采空,大同市云店公路海龍大橋垮塌,橋北路段下陷并發生三處大面積塌陷,塌陷區面積分別約為2520平方米、3000平方米和19200平方米,最大下陷量在1.7米左右。
2007年6月,在太原市萬柏林區化客頭街道辦事處新道村,村民房屋的墻上出現了寬窄不一的裂縫,最寬的有十幾厘米,地面下沉導致許多房屋傾斜,嚴重的已經倒塌。村委會主任梁建忠嘆息,新道村以前是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全村800多畝地,受塌陷影響,現在都不能種了。
晉源區文物旅游局在2005年的8號文件中這樣描述:除了種種自然界不可抗力的毀壞,挖煤采石爆破產生的震動,造成大佛風化部分的崩塌,加速了風化的進程;同時,大佛所在地的地質環境也被破壞,大佛下部35米處已形成采空區,一旦頂板塌陷,勢必導致大佛垮塌。
“目前,我省的采煤塌陷區總面積已達1000多平方公里……山西這個昔日的采煤大省,如今幾乎變成了塌陷大省。”山西省國土資源廳地環處負責人一提起地質災害,顯得很激動,“首先要做的,就是盡快開展地質環境調查,查明家底,從而實現礦產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共贏。”
治理大會戰悄然拉開
從上世紀90年代起,山西省就展開了對采空塌陷區治理的積極探索,陽城、晉城、太原、大同……一場大會戰悄然拉開。
屢屢發生的礦山采空區地質災害,給當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帶來了巨大威脅。為確保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解決山西因煤炭開采帶來的資源、環境和生態問題,從上世紀90年代,山西省就開始了積極探索。
1992年,山西省陽城縣在全國首次推出了煤炭儲量塊段管理辦法。所謂儲量塊段管理,簡單地講,就是將煤炭資源切成豆腐塊,按塊段進行管理。
從2000年起,晉城城區制定了詳細的土地塌陷治理規劃,根據不同的地狀地貌,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辦法,該填的填,該墊的墊,在全區開展了一場治理采煤塌陷地的大會戰。
2004年,鄉寧縣實施了“一礦一業一事”工程。該縣縣委、縣政府聯合發文,要求縣內每一座合法煤礦企業興辦或聯辦一項帶動農民增收的非煤產業,以及一項社會公益事業,具體標準是:每賣1噸煤,拿出30元用于“一業一事”。
山西各市縣探索的一系列辦法,不同程度地緩解了山西煤炭開采帶來的資源、環境、生態壓力。但是,這些治理手段本身有很大的局限性,難以從根本上去除病根,被許多人稱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更主要的是,在治理采煤塌陷時,資金難以保障,實施治理的僅僅是村集體經濟實力雄厚的村莊,更多的無村集體企業的村莊又該怎么辦呢。
針對這種現狀,山西省國土資源廳分管地質災害工作的副廳長牛來有認為,煤炭采空區的形成,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煤炭行業無序發展。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山西沒有合理的礦區規劃,鏟車、小平車、騾子車齊上陣,誰都可以挖,誰都可以采,導致原本貧瘠的黃土地千瘡百孔。無償劃撥的開發體制,使經營者只需投入很少的成本就可獲得開采權。于是,許多小煤礦掠奪性開采,挑肥揀瘦,不僅造成資源浪費,而且在礦井下根本沒有留下保安煤柱,形成了嚴重的塌陷隱患。另外,由于沒有嚴格執行“誰開發、誰治理”的規定,許多地區煤炭采光了,“煤老板”卻跑了,地質環境治理的重擔只能由政府來承擔。
為了切實治理大面積土地塌陷,去除山西人心中的隱痛,從2005年至2010年,山西開始煤炭新政——打擊非法采礦、整合煤炭資源、啟動生態環境治理工程。
2007年,山西省委、省政府把農村地質災害治理,列入了年度要辦的12件實事之中,力爭用三年左右,全面完成采礦權滅失地村莊因采礦造成的土地塌陷、房屋損壞和地下水疏干等嚴重地質災害的集中治理任務。
在治理中,資金籌集采取省、市、縣財政按5∶3∶2的比例投入,搬遷補助每人5000元,危房修繕每人補助1200元,打井每米補助2000元,造地每畝補助5000元。
經過5年的攻堅克難,山西全省的煤礦總數由4000多座減少到2600座,30萬噸以下煤礦全部淘汰,保留礦井全部實現機械化開采,煤炭工業發生了質的變化,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能源基地的地位進一步鞏固。
“感謝政府、感謝省國土資源廳為我們蓋了新房。”2008年1月10日上午,晉城市城區北石店鎮大張村和大車渠村民選派代表,敲鑼打鼓給國土資源廳送來錦旗和感謝信,并送上了一塊寫著“心系群眾,情灑萬家”的大匾和一面寫著“公仆真情百姓感恩”的錦旗,表達了對國土資源廳牽頭開展的農村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感激之情。
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在進行治理的同時,山西省各級政府積極進行探索,力求建立長效機制,徹底破解因采礦帶來的采空區地面塌陷問題。
太原市國土資源局杏花嶺分局分管地質災害工作的副局長武衛斌這樣說,要實現徹底治理的目標,必須讓礦山企業在開采前,先繳納一筆資金,用于因開采引發的地質環境災害的防治,才能改變以犧牲礦山地質環境為代價的資源開發模式,避免發生“企業破壞、政府埋單”的不合理現象,有效督促礦山企業履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的義務。
2003年,為了加大礦山地質災害防治保證金收繳力度,大同市國土資源局利用兩年時間,組織人員完成了《大同市礦山地質災害防治保證金實施辦法(草案)》的起草工作。2005年2月5日,該市政府第二十二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以大同市人民政府令第四十八號公布,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這是山西省第一個以地方政府令的形式明確要求收繳礦山地質災害防治保證金的地級市。
目前,全國大部分省(區、市)和部分地級市都相繼出臺了保證金管理制度,有的以政府規章的形式出臺,有的以其他規范性文件的形式出臺。太原這次出臺的辦法要求,礦山企業在開采之前,要先交夠一筆資金,由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主管部門保存。在采礦過程中,礦山企業要邊開采,邊治理恢復。一次性治理恢復完成或分期治理恢復完畢,經驗收合格的,保證金的80%將返還礦山企業。自驗收合格之日起3年內,為質量觀察期,期滿沒有出現質量問題的,保證金余額及利息將全額返還。
山西省國土資源廳廳長李建功認為,從建立防范地質災害的長效機制來說,必須堅持礦產資源開發與礦山環境保護并重的原則,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加快建立防范地質災害的長效機制,才能有效防范采礦引發地面塌陷的問題。大同市、太原市出臺的辦法,為山西省治理采空塌陷蹚出了一條新路。
“綠色山西”緩緩走來
“要以‘轉型綜改試驗區’為統攬,全省域、全方位、系統性地推進轉型發展,在‘十二五’再造一個新山西。”
2010年4月20日,太原市國土資源局晉源分局發布消息:蒙山大佛逐步擺脫地下采空區的威脅。這是山西省在懸空區上建設家園的一個成功范例。
太原市國土資源局晉源分局分管地質環境的副局長楊愛鳳介紹說,2008年以來,為了徹底改善蒙山和風峪溝的地質環境狀況,該地區先后申請國家和省級(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4個,總投資2.11億元,開始對蒙山景區和風峪溝地質環境和礦山地質環境進行治理。
其中,2010年1月,太原市申報的“蒙山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正式獲得國土資源部批準,并獲得7400萬元中央財政資金支持。蒙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一期項目主要完成了蒙山開化溝口不穩定斜坡、蒙山道路兩側潛在崩塌體、箱子村煤礦采空區治理等,并對荒山荒坡進行生態恢復。
晉城是山西省煤炭基地,豐富的煤鐵資源刺激了當地的“黑色”產業,使當地迅速走上脫貧致富之路,成為山西最早實現全市整體達小康目標的地市。同時,采煤也使大量的土地成為“懸空區”,致使土地塌陷、房屋開裂、水井干枯、道路毀損等地質災害不斷發生。
為了解決土地塌陷造成房屋無法居住的問題, 晉城市采取了三種方式:一是在富裕的鄉村采用整村搬遷的方式,集體投資進行新村建設;二是在鄉村經濟一般、房屋損失不嚴重的地方,進行局部維修;三是在采礦區滅失地、鄉村又比較貧困的地區,政府投資進行移民搬遷。
治理采空區塌陷需要大筆資金,如何解決?晉城市國土資源局與該市財政局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土地復墾費征收使用和管理的通知》,加大對采煤企業土地復墾費的征收。幾年來,晉城市共征收土地復墾費幾億元。另外,晉城市還采取承包責任制、拍賣、租賃等形式,廣泛吸收社會閑散資金。對開發復墾土地的村鎮及單位,晉城市還給予獎勵。這些措施激發了全市人民開發復墾的熱情,各鄉村的復墾工作很快展開。
在短短的時間里,晉城市先后完成望云煤礦土地復墾項目、澤州縣下村鎮史村土地復墾項目、城區廢棄煤礦土地復墾項目等采煤塌陷地土地復墾項目,共開發整理土地3萬余畝,復墾采礦塌陷地1.9萬余畝,增加有效耕地3.7萬余畝,解除了耕地塌陷的隱患。
“再不能前50年賺錢,后50年看病了。”太原市更是將采空區地質災害治理作為工作重點。
太原西山地區是“十一五”期間國家投資建設項目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煤炭開采給西山地區造成突出的地質災害問題,不僅植被覆蓋率降低,地下水系也遭到嚴重破壞。太原市副市長吉久昌說,“我們要通過大規模搬遷、大范圍淘汰、大面積綠化、大力度保護、大手筆建設、大市場運作、大開放引進,把西山地區真正建設成為生態環保、綠色宜居、人地和諧、山川秀美的新區域。”
2008年7月5日,太原市制定出西山地區綜合整治可持續發展方案,實施西山生態恢復、西山水系恢復工程和萬畝生態園建設工程、河道治理及綠化工程。目前, 綿延數公里的非法儲煤場被取締、私挖亂采嚴重的74座小煤礦被關閉、萬畝生態林扎根西山、獅頭水泥公司開始整體搬遷、西山貨運專線已開工建設……如今,太原市西山地區已悄然變臉,一個“綠色西山、活力西山、和諧西山、人文西山”走進了太原市民的視野。
“要以‘轉型綜改試驗區’為統攬,全省域、全方位、系統性地推進轉型發展,在‘十二五’再造一個新山西。”4月27日,山西省省委書記袁純清會見香港知名媒體高層采訪團時表示,國家確定山西為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賦予先行先試的權利,給山西帶來重大機遇。山西要以轉型綜改試驗區為統攬,艱苦奮斗,全省域、全方位、系統性地推進轉型發展,協調推進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市域城鎮化、城鄉生態化,加快建設綠化山西、氣化山西、凈化山西、健康山西,不斷提高群眾的社會保障水平、收入水平、健康水平、科技教育水平,在“十二五”再造一個新山西。
一個采礦塌陷的山西正緩緩走出人們的視野, 一個轉型跨越發展的新山西正在向世人緩緩走來。